李嘉诚创业故事:从艰苦童年到长江塑胶厂的成功之路
2、1950年夏天,李嘉诚决心创业。他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正式创办了“长江塑料厂”。不过,李嘉诚预测塑料花生意不会永远乐观,他也相信事情最终会逆转。于是吉柳退出,转而生产塑料玩具。果然,两年后,塑料花产品严重滞销,但“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值和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位居香港塑料玩具第一。出口业。
3、1965年2月,香港发生严重的银行信贷危机。人们惊慌失措。投资者和市民纷纷变卖房产离开香港。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房地产公司纷纷倒闭。 1967年,香港爆发反英骚乱,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沉寂。
4、李嘉诚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充满商机的殖民地不会长期混乱。当人们低价出售房产时,他逆粮而行,购买了大量土地和旧建筑。三年之内,风波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量离开香港的企业回流香港,房地产价格暴涨。李嘉诚趁机将自己低价收购的房产以高价出售获利,然后回购有发展潜力的建筑物和土地。到 1970 年代初,他总共拥有 630 万平方英尺的建筑空间。
5. 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怡和、太古、汇丰和和黄这四家资本最雄厚的英资外资银行在许多遭受巨额失业的企业中都很强大。李嘉诚决定利用长江实业雄厚的资金收购香港某些有实力的上市公司。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九龙仓,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店。
1978年,李嘉诚又用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策略,收购了另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州英妮,并成为该公司董事会主席。然而,李嘉诚最令人难忘的胜利是他成功控制了老牌英国企业集团和记黄埔。
6、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资产6.93亿港元,控制着和记黄埔,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英国财团,价值超过50亿港元。真是“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也因此成为了英国投资者。资本财团第一位华人。
20世纪80年代后,李嘉诚的版图经历了一系列扩张。除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集装箱码头、零售等,形成坚不可摧的大型综合性财团,在香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成立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以1130亿港元的价格将自己持有的Orange股份40%以上出售给德国电信,创下了香港历史上最赚钱的交易纪录。 Orange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也就是说,李嘉诚在短短三年内获利超过1000亿港元,资产翻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曾两次跻身全球十大富豪之列,个人资产达126亿美元(约合983亿港元)。他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上榜的华人。李嘉诚曾多次荣获世界各地杰出企业家称号,还五次获得国际著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拓土”,李嘉诚已拥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港灯、长江基建等四家蓝筹公司,市值达7810亿港元,会计占恒生指数的20%。该集团拥有超过31,000名员工,是香港第四大雇主。 1999年集团利润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必须读半小时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据他介绍,除了小说,他还看文学、历史、哲学、科技、经济等书籍。这其实是他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