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多年的稻香村老点心重现东四北大街,引市民排队抢购
本报记者 李耀
回望1984年的东四北街,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北新桥路口东北角,一扇青砖灰瓦的门前,老城弄堂里的居民排起了长队。队伍里有人焦急地伸长脖子,有人踮起脚尖四处张望,都争先恐后地去拿东西吃——稻香村的点心。
时隔37年,今年8月,稻香村0号店原址在东四北街152号,也就是这家店的原址重新开业。不仅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店面风格,还带回了稻香村消失多年的老小吃——眉肉粽、眉饼。
秋天的午后,东四北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152号门前,食客已排了20多米的队。走进店内,宽敞明亮的大厅里随处可见“糕点”元素:古色古香的门楼装饰、枣糕式的抱枕、老旧的糕点纸盒、月饼模具、滚花棍等墙面装饰元素一应俱全。讲述了这个百年品牌的丰富历史。明亮的玻璃柜后面,糕点师们正在紧张而有序地烘烤。当食客排队时,透过玻璃可以看到自己喜爱的糕点从半成品变成芳香四溢的成品。这些糕点中,有已经消失多年的老点心。
“眉肉饺和眉饼是稻香村1984年复业初期生产的两种产品。”主讲人是北京稻香村技艺第七代传承人季明文。今年,他带领糕点师对两种老糕点原来的配方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恢复了原来的老味道。其中,眉肉饺子的形状像眉毛,里面塞满了新鲜的猪肉,肥肉和瘦肉的比例是3:7,肥肉是猪的背膘,瘦肉是后腿肉这样的组合,使得猪肉颗粒分明;外层采用稻香村传统酥皮,以热面制成,刷上蛋液,口感酥脆、鲜嫩。香。”季明文说道。
梅公饼是稻香村的明星产品玫瑰花饼的前身。白糖和馅料搭配玫瑰花瓣,外层是白色的酥皮。与几年前相比,这些小吃都是现场烘烤的,可以更好地保留新鲜出炉时的酥脆口感。
除了这两件单品,季明文和糕点师们还“大开想象力”,设计了一系列民族时尚产品。例如,胡同系列有印有“东四北街152号”的胡同房牌、柿子形的“石石如意”、棕色的“文湾核桃”等;书房四宝系列包括毛笔砚等形状各异的糕点;京剧的“生旦净莫愁”脸谱糕点有很有趣的名字:天生俊俏、旦佑最美、京潘将军、姓氏可爱、丑萌团最爱。 “我们的老字号也顺应了国潮,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季明文得意的说道。
北京稻香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已有126年的历史。它是北京第一家生产经营南方食品的商店。可以说,它承载着几代老北京人的记忆。 1984年,响应国家恢复“名厂、名店”的号召,北京稻香村第一家店在东四北街152号重新开业。 2020年,东四南北大街将全面升级改造。 0号店的重新开业,代表了北京稻香村从零开始的初衷。
“现在,这一幕几乎和37年前的店面和胡同居民排队的场景一模一样。似乎一切都变了,又好像没变。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老北京人与稻香村的深厚感情。”季明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