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镇名人故居保护与乡村振兴: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挑战
从何氏宗祠庭院里的芭蕉,到范寿康故居前的百年紫薇;从春晖中学杨柳小楼窗下细密的雨滴,到丰汇古城胡愈之故居外清澈的涟漪……名人故居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各处。
浙江名人众多,名人故居也不少。名人故居是历史人物生活的承载者,是社会风貌的记录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只关注分布在各个乡镇、乡村的数十处名人故居。
最近,我们走访上虞、诸暨等地的许多乡镇,发现当地人都会自豪地谈论起这里曾有过什么样的名人,有过哪些故事,至今还留下了哪些印记?当这些分散且相对低调的故居遭遇整个乡镇的有机更新时,它们之间的选择往往成为一大难题。
显然,在各方积极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保护和活化乡镇名人故居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话题。
故居随处可见,复兴也面临困境。
穿过上虞春晖中学旧校舍,出北门,过桥,沿着白马湖漫步,记者不禁想起了即将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朱自清。 90年前的“春风徐徐”。
当时,春晖中学名流云集,有“南北通,南有春晖”之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的煤渣砖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巷子里还保留着弘一法师的万清山房、丰子恺的小柳屋、夏尊尊故居、朱自清故居等一排排“教员宿舍”。边。
“名人经常一起出现,春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我们同行的还有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科长马凤艳。他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大家都叫他马。医生:“绍兴是名人云集的地方。”鲁迅、蔡元培等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在这里长大,他们的故居里游人如织。
但更多的名人故居仍然散布在村镇里。不久前,马博士和同事们再次梳理了绍兴数千个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并形成了报告。那段时间,即使是休息日,这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男人也经常开着那辆满是灰尘的汽车穿过乡村。报道显示,目前绍兴至少有近50处名人故居预计将被激活。
春晖中学周边名人故居相对集中,依托学校,管理保护到位。具有普通乡村名人住宅所不具备的优点。不过平时这里游客不多,门经常锁着,而且需要预约。给景区管理员打电话后,他赶紧骑车去开门。这一天,又有一批游客从上海赶来。
显然,乡村小镇的名人故居受到的关注不够,安静而孤独。而且,在面对发展的时候,他们常常会遇到困境。
在诸暨赵家镇花明泉村,一堵高耸的马头墙出现在天际线上,一座白墙黑瓦的庭院“半隐”在杂乱的房屋之中。这里是何谢侯故居,也被当地村民称为“上新佑台门”。
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何谢侯的知名度远不如蔡元培。 1912年,首都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何协厚任校长。后来因与当局意见不合而辞职返回南方。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百年来,故居易主。房子现在的主人徐永茂是一个去花明泉乡下的知青,和何家没有任何关系。除了楼下多涂了一点绿漆外,房子的原貌保存得很好。上新坞,昔日聚居的何家后裔,大部分都分散到了南方和北方。只有何谢侯69岁的侄孙何灵娣还住在这里。
他热情地介绍,何谢侯故居,准确的说,是上心坞南院的西院。建于1832年左右,为两室一巷二层建筑,进深五柱,前廊双阶。门和板窗交替使用。左边有一间平房,上面铺着蓝色的小瓷砖。 2006年,何谢侯故居被列为诸暨市文物保护单位。
花明泉村党委书记何卫忠带着记者在村里参观。还有很多其他的老房子还保留着,但都没有名人的“光环”。这个村子因香榧产地而闻名,立志利用这些古建筑打造乡村旅游景点。
村里曾向徐永茂提出买回其故居产权。 “但居民对这个地方有感情,不愿意卖,资金上也无法达成一致,所以事情就被搁置了。”何卫忠说道。事实上,村里并不确定故居的发展前景。
在绍兴农村,像何故居这样产权复杂的老房子不在少数。要实施保护措施,必须先对原有居民进行安置,这给当地政府带来了一定的政策和经济压力。置之不理可惜,加大投入又缺乏动力,陷入困境。
马博士举了例子,如诸暨金岳霖祖居、越城区上乡村罗照大师故居、上虞丰惠镇吴觉农故居等,都存在类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毋庸讳言,乡村小镇的名人故居大多知名度有限、交通不便、商业前景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些故居,我们愿意支付多少钱,以及如何以适当的方式激活这些老宅?
勾起回忆,原汁原味有意义
或许,你可以回到起点思考一下。在名人故居我们期待看到什么?如果它从一开始就不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我们又怎能期待它的前景呢?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人都强调“真实性”的重要性。
其实大家都意识到,每一座故居都需要一种特殊的气场。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为参观者提供一个远离当下的空间和一个想象的机会。比如,春晖中学旁的朱自清故居,让人想象朱自清提着行李,对他所描述的屋后山景的“淡新”情趣。
现实中,名人故居大多只是翻新过的房子,空荡荡的。墙上的评论只需翻动手机就能找到。这当然不是人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参观名人故居的初衷。
也就是说,我们经常忽视这种减少的实际含义。甚至有时候,在解决了故居保护的产权和资金问题后,我们仍然面临着选择的困境。同样在绍兴的徐嵩明故居遭遇了另一种“尴尬”。
该楼主人生前曾担任同济大学、北京大学、西北联大等五所大学的校长,被誉为“大学校长的典范”。不久前,村里还打算卖掉全部土地,并计划大力异地重建徐嵩明故居。但合作修复的同济大学专家团队坚持保护原址。
新昌当地文保部门负责人表示:“专家们看重这座建筑以及建筑所在的当地氛围,认为两者是‘有血有肉’的。一旦异地重建,这座建筑将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校长故居。”双方的分歧暂时难以解决。
显然,在乡镇名人故居周围,业主、当地政府、专家、周边群众、游客等不同角色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引力。这种微妙的平衡一不小心就会被打破,而最终的受害者往往就是名人故居本身。
记者在多地走访中发现,仍然有人居住的乡村名人故居,不一定能保留原貌,但却有自己的生命力。相反,名人故居很容易陷入两种困境:要么没人打理,几乎被遗弃;要么没有人照顾,几乎被遗弃。或者它们可以重新粉刷,成为一个千篇一律的展厅。
在马博士看来,一些乡村名人故居面临的困境或许只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原址保护与日常居住,特别是名人后裔的居住,尤其是“轻量化”的故居,并不矛盾。 “没有了居民,老宅就失去了灵魂。人为地让后人搬走,不利于名人文化意义的传承,文物房也变成了装饰品。”
著名建筑师陆机一直关注着古镇、古民居保护的变化。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他认为装修应该谨慎、适度地进行。他说,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里,一个不知名的“名人”,一座不够有特色的建筑里,藏着一些不够特别的“文物”。如果完成的话,完全有可能是终极文物。有意义的片段虽然不起眼,却有温暖;如果做得不好,有时会散发出腐烂或黄铜的味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城市在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很多有用的参考。
在巴黎郊区的奥维尔小镇,荷兰画家梵高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70天。当时他住的拉武旅馆是一栋普通的两层小楼,有尖顶阁楼,现在已经改建成一座小型纪念馆——梵高故居。梵高住的房间只有7平方米大小,只有一张单人床和一把椅子,和他离开时一样。
当然,这个“原味”并不一定要死板。毕竟不是每个明星的生活用品都能保存至今。
在春晖中学,带着记者参观的退休教师严鲁标悄悄地说,朱自清卧室里的老式木床实际上是从他自己家里搬来的。虽然不是朱自清当年用的床,但确实是那个时期和当地的常见款式。在那栋房子里,并没有感觉格格不入,反而与整个房子融为一体。
一座故居,乃至周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土地和水的记忆。如果它能够轻易地勾起我们脑海中的情景,那么它就是故居的本义。一份好的传承,哪怕只是纸片,依然能营造出“青窗明月,历史古人空”的深邃感。
将珠子串成链条,在大时空里产生巨大的变化
只有回归初心,才能找到更多的解决办法。
浙江大学建筑系教师余健认为,故居是过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体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乡村名人故居的保护和传承,要在广泛阅读当地文献记载的基础上进行。村民的家谱、当地的县志、镇志等都是我们了解故居相关文化的窗口。
“通过文字对这一地区的描述,我们将对这些乡村故居和这一地区的文化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于坚说道。
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何俊杰是一位非常有激情的管理者。他说,乡村名人故居往往比较分散,往往小到一栋房子或几个房间。如果不使用这样单一的资源来构建它,就很难利用它。绍兴也长期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形成了“跟着教科书去绍兴”等知名旅游品牌。
他表示,现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可以更好地为旅游注入文化元素。目前,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局正计划对同类型名人故居进行“包装”。例如,北京大学几位校长的故居将被设计成一条线。这样,原本分散的名人故居就可以用一个故事连接在一起。
我们可以粗略地理解,乡村名人故居应该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串联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鲁迅故居不只是几栋房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店,再到更远的咸亨宾馆、长清寺、土孤寺,再到门前那条狭窄的河,河上有乌篷船,还有街道上弥漫着臭豆腐味、米酒味……所有这些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鲁迅故居。
同时,故居的呈现形式也可以更加多样化。可与周边博物馆、餐厅、咖啡馆、图书馆、画廊、文化礼堂等结合,探索名人故居的使用功能,成为保护、开发和利用故居的有效途径。
在上虞区丰汇镇,我们看到了这条小路的雏形。丰汇镇历史悠久,曾是上虞县城。曾出现过不少当地名人。其中,教育家范寿康故居与出版商胡愈之故居仅隔一条石板路,均已修葺一新。步行几百米就是正在整修的大运河丰汇城段。沿着古运河道,元代石拱桥、明清牌坊等古韵建筑不时映入眼帘。
上虞区文物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建良表示,2017年以来,当地根据专家和当地村民的意见,对丰汇老街两侧的街道、桥梁、老房子进行了修复。 “未来,这条长长的老街和附近的名人故居将串联起来,真正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王建良说。
随着王建良手中的施工图展开,一幅绍兴乡村名人故居改造的画卷也在徐徐展开。据悉,目前绍兴城镇已有13处名人故居已修复并对外开放。不少名人故居成为乡村旅游的窗口。
何俊杰曾经无意中看到朱家坞祖屋的房梁上写着“浅流深流”四个大字。他惊叹于先辈们在细节上的关怀和智慧,深受启发。他说,故居不仅是人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还充满了人们对这个地方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当地人来说,名人故居是当地先贤的一种教育力量。对于离开家乡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乡愁和乡愁。
保护名人故居、历史民居,是乡村文化的传承,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乡镇名人故居的保护必须站在高处、高瞻远瞩的高度。何俊杰乐观地认为,如果加大对乡镇名人故居的投资,未来的回报将超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