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实体商业关店潮分析:预付式消费风险与破局策略
来源 |赢商云智库(ID:sydcyzk2014)
作者|熊书苗 编辑|付庆荣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关店风潮”愈演愈烈。
“换机”浪潮深入人心,大品牌纷纷参与价格战。实体生意陷入了“不降价没有顾客,降价就亏本”的恶性循环。
门店优化、缩减规模对于品牌来说不再是可选的,而是必须的。
赢商云智库梳理了今年关店的典型品牌。我们来看看关店有哪些“罪”? “破局”实体生意的出路在哪里?
预付费消费热潮
“职业掌柜”防不胜防
“我前一天刚买了一堂课,第二天商店就关门了。” “我花了18600买了一个课程,但只上了15节课就联系不上机构。”近年来,预付费消费运营商卷款跑路的现象屡见不鲜。幼儿教育、健身、美容美发是“重灾区”。
今年以来,原头部教育品牌金宝贝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关闭门店。 1月23日,深圳关闭4家门店,1月24日上海关闭5家门店,1月25日北京关闭8家门店,广州关闭1家门店。 3月26日连线3家店,3月19日南京关店3家……一个城市关店涉及的课程费用动辄上千万元。
今年2月,儿童绘画培训机构爱图图关闭了广东所有门店,部分门店价值数百万元的剩余课程无法兑现。据美团信息显示,目前全国正常营业的爱图图门店仅有11家,分布在北京和上海。
4月30日,精品高端健身房Space向会员及业主发出《通知》,宣布自5月1日起旗下所有门店停止营业。该品牌已在北京、上海、台北、杭州开设8家线下门店。 7月,该品牌再次发声,宣布将于7月8日重新开业。首批恢复营业的门店为北京国贸商城馆和上海兴业太古汇馆。
6月1日,知名连锁瑜伽品牌卡莫瑜伽宣布,正式永久关闭旗下所有门店,并表示“目前没有能力退还费用”。此前,其已在全国开设了30多家连锁直营场馆。
8月3日,上海网红洗发水店Jolie朱莉疑似爱上洗头后出走。大众点评网显示,20家门店全部处于停业状态。此前,该品牌的专卖店几乎全部开在上海核心商圈的购物中心。
除了上述知名品牌外,今年还有无数中小品牌在全国各地跑步。一些机构在关店前夕仍在进行促销活动。这就是专门“困住”消费者的专业关店套路。
“专业关店员”帮助商户更换法定代表人,规避债务偿还责任,跑路前搞大促销赚钱。原来的经营者顺利逃走,留下一片狼藉和维权困难的消费者。
这些不当操作将严重损害消费者对预付卡消费业态的信任,增加此类品牌的经营难度,以劣币驱逐良币,形成恶性循环。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度的完善,同时也鼓励更多品牌走“按次付费”路线,恢复消费者信心。
自身盈利能力较弱
电商、商铺租赁,竞争对手相互挤压。
2024年,超市、超市将继续关店。上半年,全国数百家超市门店关门,涉及华润万家、沃尔玛、大润发、永辉、物美、天鸿超市、盒马生鲜、卜蜂莲花等知名品牌。其他知名品牌。
上海城市超市Cityshop宣布将停止所有门店运营并彻底退出市场。这个“上海精品超市样本”已有近30年的历史。它扎根于上海以外的地区,还在北京开设了 2 家门店。在其快速发展时期,其拥有15家门店。
截至5月底,大卖场“鼻祖”家乐福中国仅有上海和北京4家门店仍在运营,其中3家为自有物业,1家为租赁物业。在鼎盛时期,它拥有300多家商店。
曾创下连续19年不关店纪录的大润发,今年已关店至少6家。据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统计,截至3月31日,公司2024财年亏损达16.05亿元,报告期内关闭20家大卖场。
今年以来,盒马鲜生先后关闭了大连、武汉、广州、上海等城市的门店。据该品牌官方微博称,“今年上半年,盒马鲜生将照常进行最后门店的置换,关闭全国6-7家门店,并就近寻找更好的物业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截至8月初,永辉超市2024年已关闭门店近50家,其中不乏代表性门店。例如,福州平溪店是全国首家永辉超市门店,于2月24日关门。据盈商网不完全统计,7-8月永辉超市至少有13家门店确认关门。
今年4月以来,广州增城挂绿广场店、黄埔夏园店、增城万达广场店等至少3家华润万家大卖场已关闭。截至5月21日,华润万家在广州仅剩11家门店,而在深圳则约有30家门店。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将战略部署重点放在高端精品超市上,以适应市场特点。
“租约到期”、“租金过高”是不少大卖场关门的主要原因。此前,大约每10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波超市、超市因租约到期而关店的浪潮。如今,又一批老店的租约陆续到期,大部分物业的租金水平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毛利较低的大卖场不堪重负。
除了租金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外,超市的利润也逐渐收窄。与此同时,经济低迷、性价比消费盛行,以及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多渠道竞争,也导致商超销售持续下滑。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给超市、超市的业绩带来压力,甚至导致大额亏损,迫使它们断臂求生。
关闭老旧、效率低下的门店,实际上是一种降本增效的方式,对公司有利。顽强的超市并没有“失败”,还在不断做出改变和转型:
沃尔玛在中国关闭近百家门店的同时,正在升级改造大卖场,押宝山姆;部分大润发门店升级改造为高端仓储式会员店“M会员店”,新推出中型超市大润发超级;永辉超市增设“正宗折扣店”;盒马6月连开12店,NB Outlet转型硬折扣店,加大对市场的关注。
沃尔玛升级新增全球购物线下专区
行业内竞争
如果你不能打败它,你就出局了。
在茶咖啡圈子里,除了极少数激进品牌的聚光灯下,还有无数在B端生存艰难的饮品店。
寨门饮茶数据显示,(截至7月)近一年奶茶新开门店16.73万家,净增3.55万家;过去一年新开咖啡店8.32万家,净增4万家。换句话说,茶和咖啡品牌在过去一年关闭了超过17万家门店。
洗牌大潮下,无论新老品牌都未能幸免。有些是完全关闭的;有些每年关闭数百家商店,损失数千万美元;有些公司同时开设和关闭新店,净增长几乎停滞。
由知名主持人马东投资的谢茶,于2018年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开设了第一家门店,2023年至今已关闭13家门店,全国线下门店全部关闭。
起源于成都的元真真奶茶曾因其“手工珍珠”而红极一时。鼎盛时期,在全国开设了300多家门店,年销售额接近4000万。不过,根据寨门餐厅的最新数据,目前仅剩20余家门店。
周杰伦广受欢迎的麻麻麻奶茶曾在内地开设了23家门店。曾被黄牛卖到800元一杯。现在已经多地关店,门店不足10家。
奈雪茶宣布,第二季度将新增48家直营店,关闭48家直营店,并将在2024年调整或关闭部分表现不佳的直营店。
Seesaw是国内最早的精品咖啡代表之一,目前正常运营的门店不足70家,较年初的130多家大幅减少。其上海大本营的门店数量也较年初减少了30%以上。
曾获得舒一少贤曹数千万投资的DOC咖啡,创始人胡希希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两年内投资全部亏损,不得不大规模关店。
2月底,网红连锁咖啡品牌“本来就不该有”联合创始人的抖音账号发布视频称,品牌门店数量已从巅峰时期的近800家锐减至300多家6月30日,本不应该孵化的功夫咖啡和中华咖啡深圳皇庭广场店就停止营业了,开业仅半年左右。
近年来,当前茶叶市场已经经历了数轮大洗牌。从“批量上市”、“批量产品”、“批量价格”、“批量车型”,到“批量专卖店”、“批量加盟”、“批量下沉市场”、“批量出海”……然而,消费者需求却在不断变化。不但没有大幅增加,甚至还出现了下降,这必然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咖啡赛道已逐渐从“价格量”时代走向“量质”时代。一些平民咖啡品牌依靠简单的“喝茶”,很难建立直接的竞争优势,因此难以生存;而一旦精品咖啡普及,扩大规模就会面临品质与客群的平衡问题。
接下来,茶咖啡圈的“淘汰赛”将加速。头部和中腰部的茶咖啡品牌仍需要不断创新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面对前浪玩家的强大、资本的退潮、消费需求的疲软等不利因素,后浪玩家的“跳级”注定难以登天入局。需要小心。
高端消费整体下滑
新中产还不够
中产阶级崩溃的负面影响仍在继续。国内高端消费持续疲软,恒隆、太古等商场业绩受挫。恒隆在财报中提到,收入和租户销售额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消费能力较低的客户对奢侈品消费变得更加谨慎,并倾向于在海外旅行时寻找更划算的交易”。
在经济衰退、性价比盛行的情况下,原本“努力获得奢侈品”的新中产消费者不再痴迷于奢侈品等高端消费,转而购买高品质、高品质的产品。价格实惠的产品。
▶▶ 近期,一些“风很大”的知名高端餐厅陆续关门,其中不乏米其林、黑珍珠餐厅。人均价格动辄1000美元、食材名贵、名人云集的Fine Dining曾经是阶级的光辉象征。
北京老牌意大利餐厅Opera BOMBANA
Opera BOMBANA是一家意大利餐厅,由米其林三星级国际厨师创立,位于北京侨福芳草地。它于2013年开业,今年4月在其官方账号上正式宣布关闭。遗憾的是,Opera已连续三年荣获北京米其林指南一星餐厅。高圆圆和赵又廷的婚宴也在这里举行。是北京中产阶级心中的“白月光”。
王嘉尔经常光顾和推荐的被誉为亚洲第一Super Lounge的KOR上海于今年4月正式宣布关门。该店位于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面积1000多平方米。它集餐厅、酒吧、休息室和俱乐部于一体。它拥有米其林星级美食、世界一流的调酒技术、全球最前卫的音响系统、剧院式的室内设计甚至荣获德国iF奖。
曾入围黑珍珠和必比登推介的西餐品牌TIAGO已关闭北京所有门店。小程序查询余额的入口也被关闭,导致很多未花完储值的消费者无法维权。
三届荣获黑珍珠钻石餐厅的成都创意西餐厅Chú MODERN CUISINE已暂停营业。此前,该餐厅人均消费700多,开业后名声大噪,顾客必须提前一个多月预约。
今年以来,“紫烧”门店陆续关门,最近最后一家店也关门了。陈烧是呷哺集团于2022年9月推出的高端烧烤品牌,主打“烤肉+酒+茶”。人均价格250元。已开设8家门店。
▶▶ 不仅高端餐饮,高端零售业绩也面临压力。从金饰、豪车,到服装、家居、美容,失望的地方有很多。
7月19日,六福集团截至6月底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零售额同比下降18%,同店销售额暴跌34%;其内地市场六福珠宝店净减108家。
DR品牌母公司迪亚股份2024年前三个月净关闭37家门店。2023年至2024年第一季度,共计优化221家门店,目前仅存491家门店。
今年3月,位于广州天环广场的保时捷在中国第100家销售网点关店。
Cabana,一个以“设计”、“体验”、“生活方式”命名的高端家居品牌,3年内获得5轮融资,在一线城市开设6家门店。如今,问题依然存在。广州天环广场店已撤出。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反映“欠薪、欠货、跑路”。
法国轻奢品牌Sandro和Maje的母公司SMCP集团已逐步实施减少在华门店的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财报发布会上,SMCP集团透露,上半年集团已在中国关闭约30家门店,预计下半年将再关闭40家门店。
保加利亚新奢侈品牌BY FAR关闭了位于上海张园的首家亚洲旗舰店。该店于2022年12月10日开业,也是其全球第二家店,开业仅一年多。
LVMH集团旗下的高端化妆品品牌Benefit于今年4月下架,并于7月初退出中国内地市场。欧莱雅旗下高端沙龙香水品牌Atelier Cologne自去年起已在广州、深圳、武汉等地下架。公开数字显示,目前有5家门店,比2年前减少了10家左右……
高端品牌受挫横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大多是因为经营不善,及时关店止损。从消费群体来看,有些品类并不是“迫切需要”的。过去,购买更多是出于自我需要,比如稀缺感、优越感。然而,在经济低迷时期,一些人开始更喜欢追求实用价值,率先抛弃“华而不实”的产品。事物。
品牌想要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特别是Z世代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提高性价比,以迎合当前更加理性的消费习惯。
尼尔森IQ《2024年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零售市场已逐步从消费升级模式转向性价比导向的新时代。消费升级与降级并存,性价比、高价值成为核心竞争力。
这一代消费者的消费观更加成熟,秉持着“贵的可以买,但贵的我买不到”的消费心理。他们心目中的“替代”不是讨价还价,而是“需要和想要”——既要价格比同品类低,又要质量比同品类高。
对于品牌商家来说,高毛利、高增长、赚快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生存法则变成“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优势,人有优势我平价”。性能降低、价格上涨的“价格杀手”注定会被市场淘汰,而“高性价比”产品潜力巨大。
改变需要勇气。在低毛利、低增长、慢赚钱的市场趋势下,阶段性调整、关店在所难免。只有紧盯潮流,下次开店才能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