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特殊教育教师刘玲琍:33年坚守爱心,帮助听障学生改变命运
记者 陆毅
“刘老师,我已经成为预备党员了。”不久前,刘玲丽收到学生的这条微信,非常高兴。她立即回复这条信息并点赞,并鼓励对方尽力做好工作。
刘玲丽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玲丽是湖南省衡阳市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每当学生取得进步、有所收获时,都是她最欣慰、最自豪、最幸福的时刻。 “听障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从教33年的刘玲丽愿意成为特殊儿童的守护者。她始终坚持爱心、耐心和责任,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帮助众多学子克服障碍,改变命运。她创造了自己的唇舌练习和触摸方法,帮助30多名听障儿童说话;她探索“个性化教学”、“双语教学”、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帮助20多名特殊儿童进入大学。她的教室里,有舞者、医护人员、特教老师、理发师……
坚守“三心”,付出100%的努力
走进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楼的墙壁上刻着“以使命培育生命,以爱心践行大义”十四个大字。这里的学生有的聋哑、不能说话、看不见,还有的有智力障碍。教导他们自立自强,自强不息,是教师们最大的心愿。
十几岁的时候,刘玲丽对听障邻居所面临的困难有着深刻的记忆。 “当我看到阿姨因为看不懂这些标志而抓耳挠腮时,我当时就想,如果她能读书、学会写字就好了。”这种善良的想法让刘玲丽最终进入了特殊教育。 1991年,18岁的她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聋人教育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
“大多数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刚到学校就像一张白纸,帮助他们恢复语言、学习表达、规范行为、学习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刘玲丽说,要让孩子们掌握这些知识,老师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缺一不可。
从事特殊教育的刘玲丽不仅扮演着老师的角色,更是孩子们信任和依靠的母亲。她记不清有多少次带生病的学生去看医生,花钱为学生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假期和这些孩子们一起度过。
为了让聋哑孩子开口说话,刘玲丽自创了唇舌练习和触摸方法,要求学生每天练习唇舌练习,强化发声肌肉。上课时,她反复把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他感受气流的变化,或者把孩子的手指放进嘴里触摸发音位置。到了最后,她的声音总是沙哑,喉咙肿痛,说话困难。 “语言康复训练,除了方法,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等待突然出现的奇迹。”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健康世界,掌握更多生活技能,学习更多知识,刘玲丽自学心理学,自己编写教材,自己制作教具,创新情景教学方法。她的课上,不仅有口语、手语,还有图片、场景演示等。除了教室,菜市场、湘江、公园等都成为了她的教学场地。
从语言康复训练到文化知识传授,刘玲丽总是使出浑身解数。 “通过特教老师的努力,让这些特殊儿童像正常、健康的孩子一样成长,长大后回归主流社会自食其力,是我们的使命;让这些残疾儿童享受到更多的爱和爱。”快乐成长,这就是我们的正义。”刘玲丽说。
让特殊需要的孩子放飞梦想
从教30多年,刘玲丽已教过80多名学生,与普通学校教师相比并不算多。刘玲丽说,当她选择特殊教育时,她没想到会有一种走向世界的成就感。 “我们关注每一个特殊儿童的进步,因为教育好一个残疾儿童,会造福一个家庭,更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就是特教老师的价值。”
刘玲丽和学生刘汉祥出席“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向她报告这个好消息的学生名叫邓亮,是刘玲丽的第一个学生。天津科技大学毕业后,他在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仓储物流中心工作。“几年前他就跟我说想入党,我一直鼓励他入党应该成为人生的追求。”看到自己的学生终于被认出来了,刘伶利比他还要高兴。
考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刘汉祥也是刘玲丽的学生之一。 2006年,6岁的韩翔来到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听障班学习了前两年。如果她继续学习,她可能会成为一个用文字和手语与外界交流的聋哑人。幸运的是,2008年,学校开设了语言康复培训班,刘汉祥来到了刘灵丽的班级,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3岁之前是言语康复的最佳时期,涵翔开始言语康复时已经8岁了,那时他只能发出‘啊’这样的哑音,声带非常僵硬。”刘玲丽没有轻易放弃,每天都在坚持。对她进行强化训练,一字一句、一字一句、一句一句地教。几年过去了,寒香终于能够走出寂静的世界了。在刘玲丽的鼓励下,韩翔重新学习了舞蹈,并通过努力考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现在他是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还参加过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表演和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待。
刘玲丽教授的多名学生已考入大学,包括天津科技大学、长春大学等院校。毕业后,这些学生有的成为设计师、教师,有的通过职业教育成为糕点师、园丁等。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像健全人一样工作和生活,拥有美好的家庭。
在改变他人命运的路上,刘玲丽始终坚持精进业务、分享教学经验,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学后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2023年,她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感动中国” 2023年度人物”。
不要放弃任何人
第一次见到刘玲丽是在她的语言康复培训班上。她穿着西装,在黑板上手写着,一边回头,一边逐字逐句地重复着,嘴巴张得大大的。与普通学校的教室不同,这里的教室分为三个部分。一侧是教室,有2排课桌椅可供8名学生使用,另一侧是学生休息的床,中间是储物柜和刘玲丽的书桌。
暑假前夕,刘玲丽在语言培训班上为同学们讲解暑期安全知识。记者 陆毅 摄
学生只有8人,但分为一、二、五年级。刘玲丽负责他们的语言康复和汉语课。班上除了听障孩子外,还有两名脑瘫孩子。刚入学时,家长对两个学生并没有抱有任何期望,但刘灵丽却为他们精心设计了康复训练。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两个学生现在已经能说出不清楚的单词,学会拼写简单的单词,还能工整地抄写课文。
“对于每一个学生,我都会尽力帮助他们成长。”刘玲丽说,有的听障学生可能半年都不能清晰地说话,有的智障学生可能几个月就学不会。十个数字,有的学生永远无法安静十分钟……“我时刻提醒自己,下一次可能会出现奇迹”。
刘玲丽教过的学生中,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8岁。当被问及是否感到沮丧时,她坦言不可能每天都充满动力。她时常感到沮丧,偶尔会伤心地哭泣,但她从未想过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作为学校语言康复训练组的组长和班主任,刘玲丽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送货上门”服务,利用周末为无法上学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教育。 5年来,她已为4名智障儿童提供教育。
她把学生的进步视为动力。刘玲丽说,每当她看到学生掌握一项生活技能或学习拼写一个单词时,当她听到孩子们用不清楚的声音喊着“刘老师你好”时,她看到的是学生的家长,因为他们的孩子是第一位的。 。当她第一次清楚地喊“妈妈”并喜极而泣时,所有的疲倦和灰心瞬间烟消云散,变得更加自信和决心要教好他们。
关爱残疾人是文明社会的标杆。刘玲丽说,从她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就与特殊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了。她将继续在平凡的工作中践行人民教师、共产党员的理想。用爱照亮残疾学生前进的道路,用爱温暖残疾学生成长的心。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