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咖啡文化周:探索海派咖啡文化,品味百年咖啡历史
秋天的季节,虽然夏日的炎热尚未散去,但吹吹凉风,喝杯咖啡,和朋友聊一会儿,看看街上的行人,享受一段安静的时光。 2022上海咖啡文化周,你喜欢哪家咖啡馆?或者说,你要去咖啡馆路上的哪家咖啡馆呢?
说起上海,说到海派文化,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咖啡店。事实上,上海的咖啡“基因”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悄然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之中。
据《现代上海咖啡地图》一书记载,“咖啡”是Coffee的译名。据目前已知的文献记载,1819年出版于玛丽松的《华英字典》第一卷和《乌车云赋》;根据目前发现的文献史料,1844年,即上海开埠的第二年,上海就已经出现了咖啡豆。在作者孙莹看来,上海是一座陌生的城市。开港后,进入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进程。来自欧美的新鲜事物蜂拥而至。直接进入西式社交生活。
民国时期,上海的咖啡消费与商业空间的结合度非常高。徐汇区内,淮海中路西段商业带和早期徐家汇商圈是历史上徐汇咖啡氛围最为浓厚的两个区域。
从《上海榜》和《上海分区划分》和《老上海打顶指南》中,可以看到当时街道的繁华。在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和淮海中路-汾阳路交叉口,先后有“远东”、“沃多利”、“赛德纳”、“多米诺”、“利达”、“文达”、“康丁” “康乐西美食会”,包括七家特色咖啡馆,“康乐西美食会”又名咖啡,比喻为淮海路中段,对于咖啡馆的数量。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咖啡文化从未淡出上海。即使在上个世纪物质匮乏的时代,老上海家里的炉子上仍然会煮一壶咖啡。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国咖啡涌入,上海的咖啡价格更加平民化,咖啡产品也开始进入普通市民的生活。一些街头露天咖啡摊应运而生。满头大汗的黄马车夫直奔咖啡摊,一口气倒了两杯咖啡,吃了两片吐司。一个场景。
1986年11月,上海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华亭宾馆在徐汇区亮相。设有商场、餐厅、会议室、健身房、特色咖啡厅可供商务洽谈。
自2000年以来,上海的咖啡消费市场始终随着城市商业空间的增长而加速增长。以徐汇为代表的中心城区迅速成为上海咖啡馆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咖啡文化以全球化、民族化、全产业链三大特征成为城市的风向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徐汇区共有咖啡馆932家,总量和人均拥有量位居上海各区前三。
这些咖啡馆大多位于恒福历史、徐家汇园、徐汇滨江三个区域。从独立精品咖啡馆到连锁咖啡品牌,再到“咖啡+”多创意跨界、特色“咖啡文化带”,承载着各个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从另一个角度记录。随着海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